資訊與政府

智慧城市與物聯網 適用年級(三、四、五、六年級)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自於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所謂的「智慧」就是透過新一代的資訊科技例如,物聯網、雲端運算、移動互聯網、智慧型終端、人工智慧AI等,應用到城市中的電力系統、自來水系統、交通系統、建築物和油氣管道、工廠、辦公室及居家生活等生產或生活系統的各種物件中,將我們的感知與所有的設備系統能形成經濟、有效的互動,讓人們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利用 ICT 技術強化公共市政服務,不僅可以提升政府效能,更可以讓民眾享有更美好的生活品質,因而各國政府都將建設智慧城市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物聯網應用 適用年級(三、四、五、六年級)

目前已經存在且運用中的物聯網科技:

一、智慧住宅:

二、智慧商場:

三、智慧城市:

電子化政府 適用年級(四、五、六年級)

https://www.gov.tw

政府服務入口網以使用者需求為中心、人生事件流程(出生、就學、就業、就養、終老)為軸線,集中列示各政府機關(構)申辦服務、提供一致性使用者介面,方便民眾查找服務。以主題式串連與推薦跨機關服務,彙整關鍵服務資訊之主題策展頁,讓目標受眾看見政府服務全貌;並提供精準可信賴的服務資訊(如申辦流程步驟化、應備事項檢核清單、提供服務聯絡窗口、申辦地點連結地圖等),協助民眾做好申辦服務前的準備。

為了因應二十一世紀以知識經濟為主的時代,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動電子化政府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對民眾的服務品質、支援政府再造,進而提昇國家競爭力、節省成本、加速產業升級、增進國家整體資源利用效率。為了有效整合政府機關間的申辦業務服務,以滿足民眾一站式服務(one-stop service)需求,建構一安全的電子化政府互通環境,實為電子化政府重要的基礎建設。

https://itaiwan.gov.tw/

隨著國內行動上網人口的增加,行政院及所屬各級機關(構)為提升為民服務品質及滿足民眾外出活動或洽公等候的連網需求,自100年10月7日上午9時起開始提供免費無線上網基本資訊服務, 這項無線上網服務名稱(簡稱SSID)為 iTaiwan(愛臺灣)。iTaiwan更於109年7月1日起全面開放免輸入帳號密碼登入服務,無論本國民眾或境外旅客均免經註冊,即可在全臺貼有iTaiwan識別圖示的近1萬個熱點進行免費無線上網服務。

自民國100年起,配合全球行動化服務之快速發展趨勢,各機關已陸續發展各項行動化應用軟體(Mobile Application; Mobile App),所開發之種類繁多,其中又以旅遊、交通及公共資訊類為大宗,這些由各機關所開發之行動化服務,皆彙整於政府入口網行動服務單元,供民眾參考選用。另為使各機關開發行動化服務著重優化使用者經驗、提升跨機關服務效能,行政院業核定「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行動化服務發展作業原則」分行各機關辦理,各機關均依循一致之作業原則,開發創新為民行動化服務;未來政府機關間也將建立行動化服務相互推播機制,彼此推廣各政府機關之行動化服務,方便民眾於單一管道,快速取得各機關之行動化服務。

路口監視與刷臉危機 適用年級(四、五、六年級)

路口監視為發展犯罪預防系統的必要設置,不僅方便於追查交通事故、監視逃犯動向,也可在車禍發生時及時通知附近警員到場處理、提供是否有人受傷需要救護車等資訊。對於保障市民的生活安全貢獻很大。

然而對於路口監視是否會侵犯民眾隱私、用於司法調查以外的用途,有非常多的爭議。除了路口監視外,各種電子足跡的收集也開始受到人權組織的關切。所謂電子足跡包含:手機訊號的定位資訊、熱點打卡、實聯制簡訊等等。這些都可以用於追蹤民眾的行蹤軌跡,並可以透過大數據建立特定民眾的行為模式和重建其生活作息。這些資訊的搜集,都可能有違反憲法賦予人民各種自由的疑慮。

但在某些專制極權國家,路口監視用於收集民眾隱私,成為侵犯人權、打壓反對群眾的工具,則是公開且合法的,例如在緬甸路口監視被軍政府用於搜集異議份子的行蹤,以便實施暗殺等恐怖活動。在中國,政府規定所有公共場所都必須設置由中央政府統一控管的監視系統才能取得營業許可,並以這樣的系統收集各國重要政府人員、記者、外交官本人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項隱私資訊,以發展自己的間諜組織。中國並且透過路口監視實施所謂「社會信用評點」制度,針對異議人士、宗教人士等社會評點等級低的民眾,當他們進入公共場所時,例如:百貨公司、車站時,能發揮即時驅離或阻擋的作用,以期讓他們因為生活困難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和原則,屈服於共產主義。

民主政治概念 適用年級(六年級)

中國古代的君主制政體也講民主,但與「民主政治」無關,例如: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西方的民主思想起源於「自由主義」,在漫長的 300 年發展過程中以「美國獨立戰爭」作為分水嶺,可簡略區分為「古典民主」和「現代民主」。古典民主通常是指民主政治實驗階段所產生的各種過渡政體,包含:原始社會的部落族長制、古希臘的城邦制、羅馬帝國的共和制、波蘭的貴族民主制、英國的議會制...等。

現代民主主要形式為「代議制」,但不是所有國家都實施,也不是實施的國家制度都相同,可以說「民主」是多樣化的,並沒有特定的制度,但應該符合以下這些特徵:

台灣民主化過程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LEWRxoyUs

什麼是零時政府? 適用年級(六年級)

電子民主(E-democracy,為 electronic 和 democracy 兩詞的合成詞)又稱「數字民主」或「網際網路民主」通過整合21世紀的資訊及通訊科技來促進民主制度。在這種政體中,所有成年人都被認為有資格平等地提出與制定法律。電子民主包含有實現自由及平等地實行政治自決的社會、經濟及文化條件。

在電子民主的浪潮下,台灣一群程式設計師於2012年底發起了「零時政府」的線上社群,他們以「0」替代「O」,將 gov 修改為 g0v,從零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該社群的主要目標為推動政府資訊透明化,致力於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台與工具。2012年底開始成形,截至2014年初已有遍布三大洲的貢獻者,成果皆以自由軟體模式或創用CC方式釋出。g0v 成立的初衷是「開放政府資料讓政府透明,人民更容易做主。」

2016 年台灣 g0v 的社群擴大,連結成「全球公民技術社群」(global civic tech community),匯聚來自全球 17 國的講者,以及來自科技界、社運界、學術、媒體與政府機構等 900 多人參與 ,一同討論開放政府、開放資料,及運用新科技的公民運動。

台北市政府開發了 ivoting 系統,也將程式碼貢獻給 g0v 社群,並參與 g0v 社群的聚會成為講者之一。

g0v 官網:https://g0v.tw/

ivoting 與直接民主 適用年級(六年級)

在許多民主國家,傳統「代議制」讓公民用選票來間接參與政治,已經不再能滿足公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的需求,並開始嘗試轉型為「參與式民主」、「審議式民主」。

由於資通訊科技的發展,市民不再願意等待市長四年任期期滿,才能藉由更換首長的方式來改革市政,而更期望能隨時對於政府政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立場。四年才舉辦一次的選舉,對於某些具有急迫性、爭議性的社會議題顯得緩不濟急,無法在關鍵時刻發揮監督政府的力量。市民投票選出來的「代議士」(市議員)是否在接受民眾陳情後,能夠據理力爭並能成功改變政策也受到質疑。同時也不是所有的議題都會有民間團體感興趣並願意走上街頭爭取,某些議題只有高度專業的極少數專家學者能夠預見其成敗而提出警告,但不見得能引起廣泛民眾的注意。

「審議式民主」主張對各項影響重大的公共議題應該事先進行「公聽會」,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參與,在達成高度社會共識之後,才可以由行政或立法部門提案和表決,作為「代議士不夠專業」的補救措施。包含:108 課綱、國民年金、全民健保......等等議題,都是經過「審議式民主」才立法的案例。

「參與式民主」又稱為「直接民主」,則是將政府施政報告以及各項統計資料公開供民眾查閱,並透過各種管道,例如: 1999 專線,廣泛收集民眾的意見,民眾並得以主動提出議案經網路連署後得以正式立案成為政府政策或法案。「參與式民主」就是 g0v 的主要訴求,g0v 組織核心人物唐鳳受政府延攬為行政院政務委員,也說明我國對於發展「參與式民主」的正面態度。屬於參與式民主的制度,包含:美國白宮的人民請願網站、我國的公投提案制度、台北市政府的 ivoting 系統。

台北市公民參與網:https://civil.gov.taipei/

i-Voting:https://ivoting.taipei/

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