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經濟
外送平台亂象 適用年級(三、四、五、六年級)
外送又稱為外賣,是一種餐飲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外送與外帶相似,但是略有不同,外送是由外送員將餐飲送到消費者手中,外帶則是由消費者自行前往店家取餐。
外送平台是一種利用網路來經營外送的新興行業,餐飲公司不再需要雇用外送員、接聽電話和處理外送訂單,而是外包給外送平台,只要在電腦上安裝外送平台的系統即可自動接單。
在台灣,2019年雙十國慶連假期間,接連發生兩起外送員車禍身亡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外送平台業者認為自己只是提供網站平台給外送員、店家和消費者,外送員並非公司員工而是承包商,因此外送員與消費者、外送員與店家之間的衝突,外送平台並不需要負責。也因為外送員不是員工,所以沒有勞保,也無法領到職業災害給付。
雖然勞動部火速處理公布勞檢結果,認定業者為「假承攬、真雇傭」,須替外送員加保,且限期給予職災補償。但這種認定方式只是行政救濟,並未真正建立「共享經濟」這種新興行業的規範,訂定一部專門的法律仍然是有必要的。
共享經濟 適用年級(三、四、五、六年級)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有別於租賃經濟,是一種共享資源的社會運作方式。它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和服務的創造、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的共享。常見的形式有汽車共享、拼車、公共自行車、共享行動電源,以及交換住宿等。外送平台是一種多個餐飲公司共享外送人力的新興服務,也是屬於「共享經濟」的一種。
共享經濟具有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作用。例如擁有汽車的民眾在上班之後回家之前都不會用到車子,就可以把車子交給共享平台,由平台出租給需要的人以賺取額外收入。使用共享汽車的人,不需要擁有汽車,只要取得汽車某個時段的使用權就可以合法使用。
理論上,在共享經濟體系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租借給他人,使閒置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但是事實上,目前大量營利公司所宣揚的「共享經濟」並不是利用閒置資源,而是製作了那些專門用於「共享」的商品,本質上就是「租賃經濟」,營利公司為了占有市場,大量投放「共享」商品,造成大量浪費,產生各種問題,完全違背了其聲稱的「使資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主張。例如,共享單車公司所投放的大量單車造成道路擁堵,政府被迫沒收那些亂停放的共享單車,大量過剩的共享單車堆成了「共享單車墳墓」,造成了大量浪費。
零接觸經濟 適用年級(三、四、五、六年級)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造成經濟活動停滯,許多人因此而失業無法維生,但是「日子還是要過」,因此店家與消費者被迫改變經濟活動的形式來因應。疫情發生前透過人與人接觸所延伸的各種經濟社會活動,在疫情爆發後自然就無法繼續,取而代之的是所謂「零接觸」經濟行為。
「零接觸經濟」所涉及的層面非常廣,包含:電商網購、遠距視訊會議、遠距醫療、線上教學、餐飲外送…等。除了使用電腦和網路來避免直接接觸外,新的自助式點餐系統、自動販賣機也開始流行,甚至是活用機器人的無人商店、無人物流也在「零接觸經濟」的推波助瀾下加速發展。
網路經濟 適用年級(五、六年級)
經濟是一門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消費的學問,如果研究對象是個人或公司,稱為「個體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國家則稱為「總體經濟學」。在電腦普及之後,將從事經濟行為所需要的資料數位化,以便於儲存、處理和交換,有別於傳統的「記帳」模式,此稱為「數位經濟」。往後隨著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數位經濟的研究範圍擴大到為:電子商務、網路經濟、電子貨幣、電子支付、共享經濟......等領域。
網路經濟之所以興起與互聯網(Internet)的普及有密切關係,透過互聯網從事經濟活動時,很容易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公司可以提供 24 小時服務,無論客戶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時區都可以即時完成採購,而產品可能由地球另一頭的國家提供。經濟全球化的代價變得更小,因此彼此間的互相依賴將更為緊密。現代許多商品的生產鏈經常會分佈於數十個國家。
由於訊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即時且廉價地共享,因此金融交易的監管相對困難而需要新的方法,成立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跨國治理機構(例如:WTO),訂定國際貿易法規讓締約的國家彼此遵守也很重要。可以說,網路經濟加速了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
在網路經濟中,商業價值是由網路的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和分享的,並不是單一公司的貢獻,網路的規模直接影響了經濟的規模。以 Google 為例,越多人使用網路, 公司的獲利越高,同時所有人都享受了 Google 服務帶來的便利。讓所有網路參與者都獲益是網路經濟的一個重要基礎。
傳統經濟透過口碑行銷、廣告行銷,其滲透力是有限的,同時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去拍攝廣告和舉辦促銷活動,代價高昂但成果不一定豐碩。網路行銷不但便宜、效果好,而且可以根據演算法鎖定潛在客戶,對於促進消費、產品的流通有很大的幫助。也因為網路普及帶來更多元的消費選擇,消費者可以發表評論,進行比價,避免商品價格被單一公司控制,對於平抑物價也有貢獻。
另外,網路經濟也提出了有關知識產權的重要問題。知識產業例如:出版、影音媒體、藝術表演...等,一旦製作了數位化副本,製作額外的副本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於是盜版就會大肆出現。隨著網路市場的興起,所有權正在被訪問權所取代,因為所有權對商業成功和經濟進步變得越來越邊緣化。
網購平台的長尾效應 適用年級(五、六年級)
如果把商品按照熱門到冷門來排列,80% 的利潤是由前 20% 的熱門商品所創造出來的,這個現象對於傳統經濟學來說,是一個常識。右圖,X 軸為商品熱門程度(越往右越冷門),Y 軸為利潤(越往上利潤越高),根據這個常識,公司只要行銷綠色部分的產品,就可以持續賺錢,一旦產品落入黃色區域,那就淘汰不再生產,以便把節省下來的成本拿去生產熱門產品。
然而隨著網路經濟的出現,這個常識被顛覆了。觀察知名的網路銷售平台,例如:亞馬遜公司、Netflix 之類的網站,就會發現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這被稱為「長尾效應」。
傳統的經濟模式中,由於產品的庫存空間有限,而熱門產品客戶詢問度較高,因此會把空間優先存放熱門產品以避免因為產品斷貨而造成顧客流失。這種情形下,自然會主打熱門產品。這雖然是一窩蜂炒短線的做法,但是也容易很快賺到錢。
隨著網路經濟的出現,透過網路店鋪進行銷售,顧客訂購後,直接從生產基地出貨,由於沒有實體店面,不需要大量倉儲空間。那些不起眼、不熱門,卻是必需品,不會因為退流行熱度冷卻而失去市場的所謂「長銷產品」,會為公司帶來最大的收益。要活用「長尾效應」,企業應思考怎樣提供一個將不同種類商品集合成大市場的平台,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 Web2.0 相關的網路平台。
上圖所示黃色的部份稱為「長尾」
電子支付 適用年級(五、六年級)
電子貨幣,是指用數位記帳的方式代替使用現金交易的貨幣系統(無現金交易)。電子貨幣可以有效提高交易的效率與安全,因為消費者不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店家也不需要人工點算現金,交易過程主要通過金融機構的網路交易系統完成,安全性極高。常見的電子貨幣,包含:代替現金的信用卡、具有網路銀行功能的金融卡、用於小額消費的icash或悠遊卡、各類商業機構自行發行的儲值卡(商場會員卡)、航空公司里程積分...等。透過電子貨幣進行交易的網路平台,稱為「電子支付」機構,必須由金管會許可才可以設立。
電子支付機構,接受使用者註冊及開立電子支付帳戶,當使用者在進行網購時,代為支付電子貨幣給店家,產生的帳單由使用者事先儲值或事後繳費(例如:透過便利商店繳費),此種交易方式又被稱為「第三方支付」。也就是說,電子支付機構協助使用者把現金轉換成電子貨幣,以便於透過網路或電子設備進行交易。
行動支付是指使用行動裝置進行付款的服務,目的是將「電子支付」從虛擬的網路購物市場,運用在實體的支付上,現在幾乎所有的實體店面都可以接受「行動支付」。主要的行動支付方式共有五種類型: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行動帳單付款、行動裝置網路支付(WAP)、應用程式支付(APP)、QR Code 支付(例如:南門市場所使用的支付系統)和非接觸型支付(NFC)。
開放貨幣與區塊鏈 適用年級(六年級)
「開放貨幣」又稱為「虛擬貨幣」、「加密貨幣」,與前面所說的電子貨幣不同。電子貨幣只是傳統貨幣的電子化,使用電子貨幣等同於使用現金。然而「開放貨幣」是要創造出新的錢,這種錢不需要由國家發行,也不是由國家擔保其價值,其價值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
開放貨幣是仰賴「區塊鏈」技術而實現的,主要有五個特性:
自由使用:隨時可以開始或停止使用,不需要申請和審核。
去中心化:交易透過網路運行,不會由銀行或國家金融機構控制。在傳統中心化的經濟體系中,銀行或政府通過印刷「法定貨幣」(例如:新臺幣)來控制貨幣的供應。而在去中心化的開放貨幣體系中,銀行或政府無法製造新的加密貨幣。
帳本公開透明:所有的帳本紀錄都是公開的可以被查驗和追蹤的。
無法篡改:交易過程會由網路上的不特定電腦參與運算,交易無法偽造,也無法事後篡改。
隱密性高:交易時採用加密金鑰來代替真實身份,雖然帳本是公開透明的,但無法得知該帳本持有者的真實身份。